2025年4月19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材料系列报告在致知楼2307报告厅举办,报告围绕水系锌基储能器件、高安全固态电解质及宽温域水系电池调控展开,6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李琪老师和孙颉老师主持。
哈尔滨工程大学朱凯副教授以“水系锌基储能器件设计与开发”为题,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水系锌基储能器件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等显著优势,朱凯副教授团队通过创新电极材料设计和电解液优化,成功将锌基电池的循环寿命提升至2000次以上,能量密度达到120 Wh/kg。这些突破性进展为大规模储能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四川大学张千玉副研究员以“高能量高安全固态电解质”为题,详细分析了固态电解质的技术挑战与创新突破,系统阐述了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进展。团队开发的新型复合固态电解质材料,在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突破10^-3 S/cm,同时兼具优异的机械强度和电化学稳定性,该材料体系在-20 ℃至80 ℃的宽温度范围内均表现出稳定的性能,为解决电动汽车电池安全问题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同时,报告展望了固态电池产业化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安徽大学张朝峰教授以“宽温域水系电池调控研究”为题,创新性地提出了“电解质-电极界面协同稳定”策略,通过分子设计调控电解液结构和电极界面化学,成功实现了水系电池在-40 ℃至60 ℃极端环境下的稳定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已在《Advanced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发表,并申请发明专利15项。这些工作为发展高安全、低成本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次系列报告会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研究实力,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报告内容前沿、信息丰富,对今后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撰稿:孔朝光 李琪 图片:马继贤 审核:刘治科 董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