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为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文件精神,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学校在首批师大特色“金课”建设工作基础上,全面开展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和建设工作,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学院主体、专业主导、团队共建、项目引领”为原则,以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为建设重点,全面开展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引导全体教师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等,择优立项建设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形成专业“金课群”,为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做好培育工作。
二、申报条件
1. 所申报课程原则上为我校现行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公共课等,必修课优先立项。
2. 课程负责人是我校在职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独立完整承担1门及以上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积累或教学研究与改革经验。
3. 应积极吸纳参与课程教学的在职教师参与项目研究,团队成员不得少于3人(含课程负责人)。
4. 每位教师限申报1门课程,申报人不得同时兼多个项目的主持(参与)工作。
5. 课程以专业(校内专业)为单位进行申报,每个专业限推荐2门课程,承担公共课教学的学院可增加1门公共课。
6. 学院应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从“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角度出发,遴选核心课程开展一流本科建设,打造专业“金课群”。学院院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副院长为具体负责人。
三、基本原则
1. 提升高阶性。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 突出创新性。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3. 增加挑战度。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四、推荐类型与计划
(一)线下一流课程。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我校以面授为主、符合相关申报条件的本科课程均可申报。拟认定20门左右。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我校利用校内外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利用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网、超星尔雅、Blackboard等平台优质课程,建议优先选择已获批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符合相关申报条件的本科课程均可申报。拟认定50门左右。
(三)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纳入教学计划的、满足相关申报条件的本科课程均可申报。拟认定5门左右。
五、推荐条件
推荐课程原则上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立项后将持续改进。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的同时,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一)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三)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四)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五)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六)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七)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六、项目管理
1.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纳入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给予资助支持。
2. 项目建设周期:2年。学校对项目研究实行动态管理模式,将由学校统一组织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
3. 每项资助研究经费2万元,按建设周期滚动拨付。
4. 项目建设成果主要形式:
(1)形成课程建设实施总结报告(3000字以上,包含不少于3个典型教学案例)或教学研究论文1篇;
(2)混合式课程须依托Blackboard教学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开展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
(3)组织开展至少3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集体研讨或培训学习活动,并形成活动总结;接受至少1次教学督导随堂听课;
(4)形成并提交新版课程教学大纲、全部教案;
(5)参评省级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成功认定者直接结项。
七、评选办法
学校将以“材料评审+课堂听课+现场答辩”的形式进行评选。材料评审环节:专家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课堂听课环节:专家组成员到课程团队授课课堂进行随机听课评审;现场答辩环节: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建设进行简要介绍并接受专家质询。
八、申报材料要求:
1. 《陕西师范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附件1),纸质版一式五份。
2. 《陕西师范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2),以学院为单位填写,纸质版一式一份。
请各学院于2020年2月28日12:00前,将纸质材料送至教务处教学科(校务楼116室),电子版材料发送至gengxiaodan@snnu.edu.cn。
【请拟申报项目的老师于2020年2月21日(星期五)前,将《附件1. 陕西师范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电子版发送至学院邮箱:clxy@snnu.edu.cn】
附件:1. 陕西师范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2. 陕西师范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
教务处
2020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