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罗景山、范峰滔、刘健三位青年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19-04-09     作者:admin     浏览量:   分享到:

受学院闫俊青、雷志斌老师邀请,3月29日下午, 南开大学罗景山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范峰滔研究员、刘健研究员,在致知楼2307报告厅分别作了“光电化学和光伏驱动太阳燃料合成”、“太阳能光催化表界面光生电荷成像研究”、“微/纳米反应器的构筑”的学术报告。我院杨合情教授、胡鉴勇教授、闫俊青副教授、化学化工学院王长号副教授、马艺副教授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雷志斌教授主持报告会。

罗景山教授讲述了利用光电化学和光伏驱动方式在太阳能光解水和二氧化碳还原领域取得的进展。在光电化学光解水方面,制备了高质量的氧化亚铜纳米线阵列光阴极,并利用氧化镓作为电子传输层,实现了10 mA cm-2光电流和1V的光电压,并与钒酸铋光阳极结合构建了产氢效率3%的光解水器件。在光伏驱动光解水方面,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电催化剂结合,实现了产氢效率高于10%的光解水器件,并通过隔膜和叠层设计,实现了氢气和氧气分离并进一步提升了效率。最后,也介绍了开发的氧化铜和氧化锡复合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催化剂,能够高选择性地将二氧化碳还原为一氧化碳,并进一步利用高效太阳能电池和双极性隔膜,构建了13.4%的太阳能驱动二氧化碳还原器件。

范峰滔研究员介绍了近年来课题组在表面光电压成像技术在认识光催化反应机理反面的重要进展。利用该技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光生电荷成像的晶面间电荷分离本质,理解助催化剂对电荷分离的增强作用机理。范峰滔研究员还为大家展示了光催化剂体系的光生Dember效应(即向阳背阴效应)等,为指导人们构建高效人工合成光催化体系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刘健研究员围绕微/纳米反应器的构筑,着重介绍了一种蛋黄-蛋壳结构的亚微米反应器,该反应器可作为一种催化剂在苯乙炔加氢制苯乙烯反应中不但表现出高的选择性与转化率,还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能。此外,刘健研究员还介绍了如何合成多级结构的碳纳米球、碳纳米碗等纳微反应器,并阐述了这些反应器在催化方面的应用前景。

报告结束后,三位青年学者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并详细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

image.png

扫描此二维码手机上查看当前信息